赓续红色血脉,关爱青年成长 ——管理学院关工委一行赴山东金乡开展学习王杰精神实践活动

时间:2025-09-11   点击数:[]

正值王杰同志牺牲60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传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精神,引导青年学子从英雄事迹中汲取成长力量,管理学院关工委谷玉明老师带领学生代表共同前往王杰同志出生地——山东金乡,开展了一场以王杰精神谱华章,五老丹心托朝阳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在红色故土的浸润与关工委的关怀指引下,师生们于实地探访中感悟初心,在精神传承中坚定理想。

走进纪念馆:旧物诉初心,精神入人心

师生代表一行人首站抵达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王杰村王杰烈士纪念馆。推开展馆大门,泛黄的老照片、磨损的农具、字迹工整的日记手稿,以及泛着岁月痕迹的军旅用品,瞬间将师生们带回王杰同志从平凡少年成长为革命英雄的岁月。这是王杰少年时帮家里务农用过的锄头,每一道划痕都藏着他吃苦耐劳的品格;这篇日记里以服从祖国需要为乐,服兵役为第一志愿的誓言,更是他毅然参军、报效国家的初心见证。纪念馆讲解员的话语,让展品背后的故事愈发鲜活。

谷玉明老师全程陪伴学生参观,不时驻足与同学们交流感悟:英雄从不是天生的,王杰同志的担当,是从少年时帮村民扫盲、为缺课妇女补课的小王老师,到部队里抢着干苦活、帮战友背行囊的尖子班班长,一步步在为他人的选择中淬炼而成的。他指着展柜中王杰三不伸手(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的精神解读展板,语重心长地叮嘱学生:新时代青年更要体悟不伸手的境界,把心思放在求知问学、服务他人上,这才是对英雄精神最好的传承。

对话亲历者:追忆英雄事,榜样照前路

为更真切地感受王杰同志的精神品格,师生代表一行人专程走访了王杰同志的发小王伟川老人和生前战友韩义祥老人。两位老人虽年事已高,但谈及王杰时,记忆依然清晰,话语间满是怀念与敬佩。

王杰从小就心善,村里谁有困难他都主动搭把手。1952 年冬天,他才10岁,就自愿当扫盲辅导员,帮着点汽灯、扫教室,还跑到缺课的妇女家里补课,大家都喊他小王老师王伟川老人的讲述,让同学们看到了少年王杰的热心与担当。韩义祥老人则回忆起与王杰在部队并肩作战的日子:他当班长时,最苦最累的训练他抢着上,战友脚磨起水泡,他背着人家走 3 公里山路;实弹训练时,最危险的岗位他总留给自己,反复跟我们说安全第一。他常说当班长就要带好头,这话我记了一辈子。

谷玉明老师认真倾听老人们的回忆,还主动引导学生提问:从老人口中的故事里,大家能感受到王杰同志甘于奉献的精神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你们觉得,在现在的学习和生活中,怎么才能像他一样做到主动担当在谷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们纷纷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思考,有的说要在班级活动中主动承担任务,有的表示要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帮助他人,现场交流氛围热烈。

感悟与传承:关工委护航,青春勇担当

活动最后一站,师生代表一行人来到金乡县鲁西南战役纪念园,参观园内的王杰纪念馆。这里将鲁西南战役的革命历史与王杰精神相融合,通过历史图片、场景还原等方式,展现了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不怕苦、不怕死精神的一脉相承。站在王杰同志的纪念像前,谷玉明老师带领大家重温王杰同志的英雄事迹:1965714日,训练中炸药包意外爆炸,23 岁的王杰毫不犹豫扑向炸药包,用身体护住 11名战友,用生命诠释了军人的忠诚与担当。

王杰同志牺牲时才 23 岁,和你们现在的年纪相差不大,他用生命践行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承诺。谷玉明老师望着学生们,眼神中满是期许,作为关工委的一员,我希望能帮你们多了解这些红色故事,让英雄精神成为你们成长路上的指明灯。未来你们无论走哪条路,都要记得吃苦是成长的必经路,把强国复兴有我的信念落到实处。

此次山东金乡之行,既是一次深刻的红色精神洗礼,也是管理学院关工委关爱青年成长的生动实践。师生们在触摸历史、对话榜样中,深刻领悟了王杰精神的时代价值。学生代表们纷纷表示,将以王杰同志为榜样,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努力锤炼过硬本领,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担当。

       

   

一审:王峰

二审:颜亮

三审:方锦花